在使用反渗透净水设备时,许多用户会发现一个现象:设备在制出纯水的同时,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。这并非技术缺陷,而是由反渗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设备保护机制共同决定的必然结果。
 
从科学原理来看,反渗透技术基于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特性。在压力作用下,原水中的水分子能够穿过孔径仅为0.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,而水中的杂质,如钙镁离子、重金属、细菌、有机物等则被截留。这些被截留的杂质会在膜表面逐渐积累形成浓水,如果不及时排出,浓水中的杂质浓度会不断升高,一方面可能导致盐分结晶堵塞膜孔,另一方面会使膜两侧的渗透压增大,增加设备运行压力,降低制水效率。因此,为了保证反渗透膜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,必须持续排放一定量的浓水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废水”。
 
从设备保护角度而言,废水排放是对反渗透膜的重要保护措施。反渗透膜是净水设备的核心部件,其成本较高。如果浓水不能及时排出,杂质在膜表面的过度浓缩会加速膜的污染和老化,缩短膜的使用寿命,增加用户的维护成本。通过合理的废水排放,能够将浓水中的杂质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,有效减少膜污染,延长膜的更换周期。一般来说,家用反渗透净水设备的废水比通常在1:3左右,即制出1杯纯水会产生3杯废水;商用设备由于膜面积更大、技术更先进,废水比可优化至1:1.5左右,但仍无法完全消除废水。